摘要: 每逢年節,三河縣新集鎮李莊村就有頭扎各色彩巾和頭飾,腿綁高蹺腿,歡舞街頭的情景。據說,高蹺出于古代鶴跳舞。有學者認為:高蹺源于圖騰信仰、用于宗教祭祀儀式,又演變為扮演戲曲人物的舞蹈形式。也有學者認為, ...
每逢年節,三河縣新集鎮李莊村就有頭扎各色彩巾和頭飾,腿綁高蹺腿,歡舞街頭的情景。 據說,高蹺出于古代鶴跳舞。有學者認為:高蹺源于圖騰信仰、用于宗教祭祀儀式,又演變為扮演戲曲人物的舞蹈形式。也有學者認為,高蹺起源于原始社會。先人們為采摘樹上的野果,在小腿綁上兩根木棍增加身高。 漢魏時期稱之為“蹺技”,唐宋稱之為“踏橋”,清代以后稱之為“高蹺”。表演者以長木綁于足行走,還能舞劍和跳躍。高蹺分為高蹺、中蹺和矮蹺三種。 明清時期的《京都風俗志》中載:“秧歌,以數人扮陀頭、漁翁、樵夫、漁婆、公子等相,配以腰鼓、手鑼、足皆登豎木,謂之高蹺秧歌”。高蹺與秧歌結合,扮演戲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,叫作“高蹺秧歌”。 李莊村建村于明初。因有薊縣石門李姓三兄弟來此立莊,得名李善人莊,1966年改為現名。 高蹺走會,是李莊村春節和元宵節文化活動的傳統節目,最遠可追溯到明朝中葉,已傳至第七代。 李莊高蹺屬于秧歌類的表演。分為文、武兩類高蹺。文蹺講究扭、逗,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。演員分別扮成陀頭、小二哥、漁、樵、耕、讀等人物,或扮成《水游傳》《白蛇傳》《西游記》中的戲曲人物,喜樂可愛。武蹺強調個人技巧,如“單腿跳”“撲虎”“劈叉”以及“越障礙”“跳高桌”等。 高蹺各有所長,所用木蹺高低不同。伴奏樂器有兩類。一類如京東高蹺,鑼鼓四件,自敲自舞并為全隊表演伴奏。另一類用大鼓大鈸等打擊樂伴奏,音量大,氣氛熱烈。 |